沒有文學,便沒有粵語片:本土力量篇
Literature House
一般觀眾印象中的粵語片可能都比較陳套,故事情節都會有點公式化,道理有時也會說的很白,趣味性較傾向婦孺口味。
其實並不盡然。
不說你不會為意:粵語片有很大一塊版圖,創作文本都來自文學,其中固然包括本土文學,嚴肅的、流行的都有;另一部分來自中國古典文學(包括戲曲);最後一部分則以外國文學做藍本,或參照、或移植。「香港粵語片研究會」一直以發掘/發揚粵語片瑰寶為己任,希望透過這一系列課程,給同好及後學者,展示出粵語片如何從不同的文學領域中吸取養分,另闢天地。第一部分首先集中本土力量,檢視從40年代的南來作者到60年代末期土生土長的都市青年一族,如何透過銀幕畫面,為我城造像。每課均設電影放映。
課程簡介:
1. 縱論:1940-1970,粵語片與本土文學的愛欲糾纏,以平可的《山長水遠》(1954,珠璣導演)為例。(舒琪,20/2)
2. 望雲:《一代名花》(1955,秦劍導演)、《鮮花殘淚》(1958,重拍《一》篇,秦劍導演)、《情賊》(1958,望雲導演)(安娜,27/2)
3. 阮朗:《血染黃金》(1957,珠璣導演)/《大少奶》(1964,莫康時導演)(曾肇弘,5/3)
4. 高雄/史得/三蘇:《奸情》(1958,王鏗導演)/《賊美人》(1966,楚原導演)(嚴尚民,12/3)
5. 侶倫:《蓬門碧玉》(1942,洪叔雲導演)(陳智廷,19/3)
6. 楊天成(I):《難兄難弟》(1960,秦劍導演)(袁永康,26/3)
7. 楊天成(II)《密底算盤》(1963,蔣偉光導演)/《一味靠滾》(1964,陳烈品導演)(馮慶強,2/4)
8. 依達:《冬戀》(1968,楚原導演)/《浪子》(1969,楚原導演)/《藍色酒店》(1968,陳烈品導演)(陳廣隆,9/4)
日期:20/2起逢週六
時間:4:00-7:30pm
節數:8 節
費用: $800(8節),$150(單節),文學館會員八折優惠
名額:30人(本課程12人成班)
報名:於以下網址報名 http://goo.gl/forms/boK4qFNt3B
導師簡介(排名不分先後):
舒琪
導演、影評人,現任香港演藝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院長。1981年執導第一部作品《兩小無知》,其他執導作品有:《虎度門》、《基佬四十》、《海濱薄夢》(短片)及紀錄片《沒有太陽的日子》、《想像易文》等。期間又成立「創造社」發行藝術及獨立電影超過200部。1997年開設「壹角度」電影專門書店。
安娜
影評人。畢業於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。影評文章見於《信報》。
曾肇弘
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,現為香港粵語片研究會執行委員、《星島日報》專欄作者及新城數碼生活台嘉賓主持。
嚴尚民
Peeping Tom影訊網創辦人,導演作品《陳美鳳》、《The Tide》曾入圍多個國際影展,並獲鮮浪潮大獎、意大利Festival Alto Vincentino Short Film Competition最佳創意大獎、台灣螺絲起子電影節優選獎等。現為廣告導演,影評文章見於信報。
陳智廷
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會員,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於香港大學專攻電影音樂,博士論文嘗試理論化「聲音的域外法權」,以王家衛《花樣年華》為節點,鏈結香港與日本、上海、東南亞的時空/音畫織理。現於香港理工大學教授「中國電影與社會」 。
袁永康
香港電影愛好者,筆名威哥。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成員,曾在馬來西亞攻讀電影電視課程,在本港電視行業工作多年。
馮慶強
電影工作者、教師、自由撰稿人。1985年進入漫畫界,任職漫畫助理,曾參與製作《李小龍》、《醉拳》、《超神Z》等作品。他於1997年開始轉職至動畫及數碼特效,先後在多間媒體公司如先濤數碼企劃公司、Lunchtime Production Ltd.任職美術指導、創作總監及導演,參與廣告、MTV及電影製作,包括《風雲・雄霸天下》、《少林足球》、《滿城盡帶黃金甲》、《寶葫蘆的秘密》、《麥兜響噹噹》等。其個人漫畫作品與評論文章散見於《東Touch》、《號外》、《明報》、《誠品好讀》等。
陳廣隆
中學教師,《信報》「電影講座」專欄作家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