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學季講座2019
文學季講座 2019
開幕講座:居心何在・隨寓而安
居所是內心的一面鏡,也是生活的載體。成年後的獨居狀態及居室選擇,是青年首次獨自面對脆弱與孤獨的機會。在每日的際遇裡經歷成長蛻變,或停歇,或遷移,直至心安。韓麗珠呈現居住空間及索居狀態,彭秀慧寫年輕女性如何過渡門檻時期。在她們的話語中,架構出自我探尋的巢穴和路線。
講者:韓麗珠、彭秀慧
主持:袁兆昌
時間:6 月 29 日(六) 晚上 7 時至 9 時半
地點: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(銅鑼灣高士威道 66 號)
嘉賓簡介
韓麗珠
寫小說的人,著有《空臉》等十多本小說及散文集《回家》。
作品包括《輸水管森林》、《風箏家族》、《灰花》、《縫身》、《離心帶》及《失去洞穴》等。曾獲 2008 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中文創作類、2008 及 2009 亞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說、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、第二十屆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。2010 年獲邀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,作品《灰花》獲第三屆紅樓夢文學獎推薦獎、《失去洞穴》獲第九屆香港書獎。近年更獲得 2018 年「香港藝術發展獎」文學藝術界別「藝術家年獎」。
彭秀慧
香港出生。彭秀慧是劇場創作演員,亦是集編、導、演、教、寫於一身的跨媒體藝術工作者。首個作品《29+1》描寫女生踏入三十歲心態,觀眾反應熱烈,於各地巡迴公演。往後的《再見不再見》、《月球下的人》、《Tiffany》,亦同樣叫好叫座,是近年劇場界一位頗具代表性的人物。劇場之外,她亦涉足其他媒體創作,2016 年更首次擔任電影導演,改編其獨腳戲《29+1》到大銀幕,電影票房成績亮麗,更先後獲得不同獎項。
主持簡介
袁兆昌
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,現職教科書編輯。著有《拋棄熊》、《修理熊》、《超凡學生》系列小說、《Jumper籃球王》;詩集《出沒男孩》、《結賬》;散文集《大近視──袁兆昌的文化蒙太奇》。評論作品散見明報《星期日生活》。曾獲青年文學獎、中文文學創作獎。
孤獨——空間 / 性格
孤獨永遠是我們的故居,在生活的轉瞬我們一再往返那獨處的空間,凝視它、觀照它、通過它,銘刻出各自的性格。作家用文字築建自己的房間,裡面又漫漶出怎樣的景觀?自言自語之間,台灣作家言叔夏讓白馬走過天亮,遁隱於沒有的生活;在眾音的反面包圍下,鄧小樺若無其事的獨居著。筆與紙的纏綿,你又可有興趣進入作家的空間?
講者:言叔夏、鄧小樺
主持:池荒懸
時間:7 月 7 日(日)下午 3 時至 5 時半
地點:Kino@Eaton House, 1/F Eaton HK(九龍佐敦彌敦道380號Eaton HK)
嘉賓簡介
言叔夏
1982 年生於高雄。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。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。曾獲林榮三文學獎、國藝會創作補助、九歌年度散文獎。著有散文集《白馬走過天亮》、《沒有的生活》。
鄧小樺
詩人、作家、文化評論人。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、文學網站《虛詞》與紙刊《無形》總編輯、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、《文學放得開》主持,於各大專院校兼職任教。曾獲中文文學獎散文組冠軍、新詩組亞軍、大學文學獎新詩組冠軍。著有詩集《眾音的反面》、散文集《若無其事》,以及訪問集《問道於民》等書。
主持簡介
池荒懸
香港詩人。著有詩集《海灘像停擺的鐘一樣寧靜》及《連花開的聲音都沒有》。作品入選《港澳台八十後詩選》、《衛生紙詩選》、《香港新詩80後二十二家》等選集。Opensea Studio唯一成員。
卑躬屈室
聯合國《世界人權宣言》和《經濟、社會與文化權利的國際公約》視住房權利爲安全、和平和尊嚴地居住某處的權利,然而世界約半數人口未能住在適足居所中。關於人權、經濟、政治等千絲萬縷的討論中,如何梳理出居住尊嚴? 在世界各地為人民居住空間籌措之時,本地聲音卻認為這是「養懶人」。從平均擁有三個物業的富人,到貧無立錐之地的基層,何謂「居住正義」?
許寶強將從理論角度,如Bourdieu on Housing等,剖析論題;李維怡多年來關注基層平權運動,筆下紀錄了重建舊區的波折動盪;黃飛鵬以電影關注社會,直面不安於室的想像。
講座從文學、電影及社會層面開展,希望透過這次討論,一室洞然。
講者:許寶強、李維怡、黃飛鵬
主持:何潔泓
時間:7 月 20 日(六)晚上 7 時至 9 時半
地點:突破中心(佐敦吳松街191號突破中心一樓1-2號活動室)
*將於 6 月下旬開始報名,敬請留意本網頁或 Facebook 專頁「香港文學生活館」更新
嘉賓簡介
許寶強
流動共學執委、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客席副教授。著有《回歸人心——極權臨近的香港文化經濟學》、《批判式教學碰上新世代青年——中港台教育研究》(編)、《缺學無思——香港教育的文化研究》、《限富扶貧——富裕中的貧乏(新編)》、《資本主義不是甚麼》等書。
李維怡
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系畢業,後獲同校人類學社會科學哲學碩士。2000年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首獎,散文、小說與詩歌散見於《字花》、《文學世紀》、《明報》;著作有《行路難》、《短衣夜行紀》和《沉香》。近年主要從事紀錄片創作、影像藝術普及化、城市土地運動,現為影像藝術團體〔影行者〕的藝術總監,曾與市民共同創作一系列紀錄片,包括《黃幡翻飛處》、《碼頭與彼岸》、《順寧道.走下去》、 《街・道--給 「我們 」的情書》 等等。
黃飛鵬
本地獨立電影導演,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。作品曾獲香港獨立電影節及鮮浪潮大獎的入圍肯定;以《冬蟬》參與的《十年》為第三十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。曾擔任《忘語花》、《金妹》、《我城》等片的攝影。導演作品包括《池之魚》、《最後的地圖》、《寂靜無光的地方》、《尼菩薩》、《十年(冬蟬)》等。
主持簡介
何潔泓
媒體人。前學聯副秘書長、前嶺南大學學生會外務副會長。2017年因反東北發展案入獄。
居住的審美
居住空間從來都是大家關心的議題,而建築除了要滿足我們對空間的需求,其實更隱含了城市對審美的追求。由室內的擺設,到建築的外貌,當城市空間不停分化演進,我城的居住審美是先進還是落後?以建築、藝術、文學作為思考的方法,展開對空間美學的探索,隨著三位講者的眼光,從建築設計師何尚衡追跡老區住宅,到藝術家黃國才探索流浪家居的創意,以至洛楓對於空間的邊緣反思,讓我們一同叩問審美的本質。
講者:黃國才、洛楓、何尚衡
主持:查映嵐
時間:8 月 11 日(日)下午 3 時至 5 時半
地點: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五樓(灣仔港灣道2號)
*將於 6 月下旬開始報名,敬請留意本網頁或 Facebook 專頁「香港文學生活館」更新
嘉賓簡介
黃國才
黃國才的藝術作品探討人與社會及政治生活空間的關係,手法多元包括雕塑、裝置、攝影及行為藝術。在「孫中山史蹟徑」可以看到黃氏向楊衢雲致敬及紀念孫中山作為「四大寇」一員的永久性室外雕塑。2010 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年度藝術家獎,2003年香港藝術新進獎及優秀藝術教育獎。其「遊離都市」攝影系列,「流浪家居」一人居所三輪車屋,以及「夢遊號」均為香港公共博物館及私人收藏。近年致力把藝術創作與社運連結,為社會帶來正面的轉化與創新。
洛楓
詩人、文化評論人,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比較文學博士。著有詩集、散文、小說及評論集十數本。其中《飛天棺材》獲2007年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獎,《禁色的蝴蝶:張國榮的藝術形象》獲「2008香港書獎」及「我最喜愛年度好書」。2016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的「藝術家年獎」(藝術評論)、及CCDC的「城市當代舞蹈達人獎」。
何尚衡
城市研究者、建築設計師。於香港大學建築系及荷蘭修讀建築學,畢業後專注城市研究,期望讓大眾從多方面認識城市空間與建築。曾探討香港購物商場、百貨公司、居住空間、人造樂園和都市美學等議題。來年會開設更多研究題目,亦會著手社區營造、設計與保育的工作。
主持簡介
查映嵐
藝術評論人,倫敦大學學院(UCL)歷史學士、藝術史碩士。合著有《農人の野望:大地藝術祭與港日鄉城連結》、《大衛 · 連治》等,近年關注香港前衛藝術、女性藝術實踐及陰性美學。有時做現當代藝術教學、策展及研究工作。